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面对镜头发出强硬警告,要求中国停止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否则将面临100%的关税。这一突然改变谈判议题的方向倍倍网,将中国与俄伊的正常能源贸易推上了即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中美第三轮谈判桌。
7月21日,贝森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必须在即将到来的谈判中同意切断与俄罗斯的石油管道,并放弃伊朗的原油供应。否则,美国将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原定于7月27日至2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中美第三轮贸易谈判的核心议题是延长8月12日到期的关税暂停期限,延续前两轮日内瓦和伦敦会谈的缓和势头。前两轮会谈中,中美相继降低关税,美方降低了对华高科技产品准入门槛,中方放宽了稀土出口限制,双方达成了为期三个月的“休战期”。
贝森特的突然发难彻底改变了谈判氛围。美方强行将中国能源采购问题塞入议程倍倍网,使即将举行的会谈蒙上阴影。这不是孤立行动。特朗普此前已放风威胁称,若俄乌在50天内无法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重税。一周后,贝森特直接将矛头对准中国。
美国财政部文件显示,6月美国单月关税收入已达272亿美元,成为联邦政府第四大财政来源。特朗普政府计划在8月启动“对等关税2.0”,预计每月再增100亿美元关税收入。此次打出能源牌背后藏着精心策划的战略布局。
随着美国页岩油产业扩张,美国渴望将能源出口到中国这个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市场。切断中国与俄伊的能源合作,将迫使中国转向购买美国及其盟友的石油。更深层的是地缘政治博弈。中俄伊能源合作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战略联盟。三国合作越紧密,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制衡就越大。制裁石油,本质上是遏制这种战略联盟。
金融霸权忧虑同样关键。2025年全球原油贸易中,非美元结算占比已突破22%。中俄之间85%的石油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中伊推进本币互换协议,形成“去美元化能源走廊”,削弱了美国制裁效力。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6月24日还在社交媒体宣称“中国可以继续购买伊朗石油”,希望中国未来从美国购买更多石油。不到一个月,美国政策发生180度大转弯。
面对美方威胁,中方回应冷静而坚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强调,中方一贯反对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中国将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措施保障能源安全。这份底气来自稳固的能源布局。2023年数据显示,俄罗斯石油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9%,是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伊朗则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中俄已建立整套稳定的原油供应体系,通过管道和船舶运输。就在7月,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签订长达30年的管道石油协议,进一步扩大中国能源“朋友圈”。
金融反制悄然进行。中国连续三个月大幅减持美债,持有量降至7500亿美元,引发多国效仿。美国国债市场面临巨大抛售压力,收益率飙升至4.5%,加重美国政府财政负担。贝森特发出威胁后,美方试图组建针对中俄伊能源贸易的“制裁联盟”,但现实给了美国一记响亮耳光。欧盟没有立即表态支持,反而传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在谈判期间访华,计划与中方讨论加强经贸合作。德国商界代表直言中国市场对他们太重要,不希望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日本、韩国态度暧昧不清,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选择沉默。这些国家虽与美国关系密切,但在全球贸易秩序面前,不得不为自身利益打算。印度早已明确表态能源安全是头等大事,不接受双重标准。印度是俄罗斯石油大买家,通过折扣价进口为本国节省大量资金。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与俄罗斯能源管道连接紧密,也未妥协。
贝森特威胁言论发布后,全球市场反应出人意料。俄罗斯股市不跌反涨,卢布汇率稳住,国际油价甚至小幅下跌。市场对美国威胁的“执行力”并不看好。现实数据更具说服力。若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全球每天可能减少超过400万桶供应,油价可能飙升至110美元以上,最终将由美国本土消费者埋单。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即使美国想扩大能源出口,现阶段的产能和运输能力仍存在瓶颈。中印等大型经济体的需求量远远超过美国当前能提供的供给,美国想替代俄伊供油,难度远超想象。
更深层的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WTO机制日益低效,RCEP等区域协定迅速崛起。中国对RCEP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4.5%,东盟、日韩、澳新已成为贸易新支柱。贝森特的关税威胁发布次日,伊朗外交部突然表态,将就伊核问题与中俄两国举行三方会谈倍倍网,这直接给美国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联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